马拉松赛事中
有一个非常
不起眼的小物件儿
虽然它
体型小
但是
非常重要
每次马拉松比赛
少了什么
也不能少了它
它便是——
计时芯片
那么
在计时芯片发明之前
上万人规模的马拉松,是如何进行计时的?
1994年
柏林马拉松赛
首次启用
芯片计时
而
我国的赛事
则是在在
2003年首次引入
并用于
当年的
北京马拉松
那么
在2003年之前
国内的马拉松是如何计时的呢?
答案当然是
手
动
计
早在1998年
北马就对业余选手放开
并增设了半程马拉松、 10公里和迷你马拉松三个项目
而当年的参赛人数就达到了
3万人
然而
百余名裁判员组成的裁判队伍
还是顺利的完成了
当届比赛的计时工作
这是因为
....
只有752名选手报名参加当年全程马拉松的比赛
这个数量
裁判们手中的计时器还是应对的过来的
那么
裁判们究竟是如何完成
计时工作的呢?
小编特地请教了
执裁过北京奥运会的
国家级田径裁判毕建涛毕老师
根据毕老师的描述
奥哥总结了当年裁判们使用的三大法宝
↓
对讲机、秒表及大脑
首先,起跑时
起点组裁判用
对讲机告知所有站点裁判比赛已经开始
所有裁判开始
掐表
各分段由计时组进行
记录
而后通过对讲机
汇报
终点则是由
终点组用
电子秒表计时并同时打印成绩
同时
名次组负责记录到达运动员到达终点顺序
最终一一对应打印出成绩证书
没有计时芯片的时代
一张薄薄的马拉松成绩证书背后
凝聚了上百位裁判们的
汗水
真是
毕老师表示
没有计时芯片的年代
一场马拉松赛事
真正需要记录成绩的运动员至多2、3千人
如果放到现在动辄几万人的规模
那也是
不敢想象的事情
不过
如今世界上还有不少地方的马拉松比赛
仍在使用人工计时
比如
2015年平壤马拉松赛,计时工作就是由300多名裁判以纯人工计时的方式进行
下次有机会去朝鲜
你没准还可以给他们安利一下
计时芯片
这个
磨人的小东西
▲RFID芯片号码布和RFID鞋带标签
(素材来源网络)
☞定制赛程专属方案